主要技术参数 |
主要配置包括:分析站、脱气站、操作分析软件
1. 分析站
1.1仪器拥有分析站数量:不少于6个分析站
1.2压力传感器系统:每个分析站需配置独立压力传感器,P0分析口需配置专用压力传感器,死体积分析控制系统需配置专用压力传感器,仪器分析站不少于8支1000 Torr压力传感器,
1.3 需采用不低于32bit压力传感器/电路模数转换系统。
1.4比表面测试重复性: 0.1% (基于随机标准样品)
1.5 P/ P0分压范围:1x10-5 至 无限接近于1
1.6 比表面积适用范围: 0.005 m2/g至无上限(氮气)
0.0005 m2/g至无上限(氪气)
1.7孔体积:<0.0001 cc/g
1.8孔径适用范围: 3.5–5000 Å (0.35–500 nm)
1.9 P/ P0压力分辨率:1x10-10
1.10压力传感器精度: ±0.1%
1.11仪器液氮杜瓦可持续进行不低于 30小时连续测试
1.12极限真空:3.75x10-4mmHg
1.13吸附质: N2, O2, Ar, CO2 和其它非腐蚀性气体
1.14死体积恒定:需采用实时测定压力并通过伺服反馈电梯精确控制液位的恒定技术,保持分析测试过程中分析站死体积恒定不变。适用于所有制冷剂(液氮,液氩,冰水等)。
1.15 恒温控制要求:全套分析气路需拥有恒温系统,至少在35至50℃之间可任意设定温度,温控精度:不高于0.02℃,需内设不少于3个温度传感器,实时显示及控制系统温度。
1.16 主机内需设置双路气体预热装置,保证输入气体温度恒定。
1.17仪器外门需采用透明保护舱盖,可直观整个分析过程状态。
1.18 进气口:需配置2个计算机程序控制切换的进气端口,根据需要,可选配多达10路的进气系统。
1.19 需配置PFC数字式流控阀组,系统抽真空时能按程序设定比例进行,可调节真空抽速,可防止粉末扬析以及高真空状态下抽速过慢的问题。
2.脱气站
2.1可根据允许的压力波动设定脱气完成条件,预制多种样品预处理模式,至少包括以下模式:AI智能判定模式:自动判断脱气完成时间,并结束脱气;常规样品模式:固定脱气温度和脱气时间的传统方式;易飞溅样品模式:适用于比重过轻的样品,如膨胀石墨、气溶胶等;易沸腾样品模式:适用于含水或极细的粉末样品,如纳米材料;易吸水样品模式:适用于极易吸湿的样品;用户自定义模式
2.2 配置不少于6个脱气端口,加热炉需由升降机驱动自动上下运行。
2.3真空系统:需配置独立机械泵
2.4系统真空度:采用与比表面仪同级别的高真空系统,极限真空3.75x10-4mmHg
2.5脱气温度范围:需采用铜合金等温体加热系统,保障恒温区控温精度及高温脱气的应用需求。最高使用温度可从环境温度不低于600℃。
2.6升温速度:0.10 C控温增量,可进行精准程序升温设定。
2.7温度精确度:0.010 C ,温度准确性0.10 C。
2.8压力检测: 需配置1000Torr高精度压力传感器一个,精度0.1%
2.9回填气体:氮气或其他惰性气体
2.11用户可通过嵌入式触控屏对温度、压力及流量进行可编程控制设定。智能运行,可避免超轻和易扬析样品倒吸所引起的气路污染。
2.12需采用PFC数字流控系统:能精确控制抽真空和惰气回填的速率。
2.13需采用风冷降温系统,可对脱气后的样品快速降温。
2.14 需全触屏设计,系统内置PAD电脑预装图形化操控软件,便于对脱气温度、脱气压力及真空流速进行参数设定。
2.15需符合GB/T 19587-2017和ISO9277-2010中关于比表面分析仪压力控制加热脱气制备样品要求。
3. 操作分析软件
3.1能在分析时完成所有仪器控制和数据分析,软件能产生所需要的吸附和脱附数据,并能计算给出的表面积和如下条目中所列的有关数学模型和参数:
3.2等温线:用户可以在指定的目标压力选择数据点的个数。
3.3 BET比表面积,朗格莫尔表面积
3.4 BJH 孔径分布
3.5 Dollimore-Heal 孔径分布
3.6 Dubinin-Radushkevich 微孔面积:平均孔径,微孔体积,平均吸附能。
3.7总孔体积:由用户选取可选的 P/P0
3.8平均孔径:半径,直径。
3.9统计壁厚(t-曲线):de Boer, Halsey或碳黑模型
3.10 t法:微孔表面积,中孔表面积,微孔体积,相关系数。
3.11微孔孔径分布模型: 至少有MP, HK, SF, DA, 并可兼容密度函数理论(DFT及NLDFT)。
3.12软件与Windows XP以上兼容,自动加载,自动存储数据、生成报告并打印。
|